2011年5月31日 星期二

人不輕狂枉少年──劉奕汶教授

教育採訪、攝影:李祥瑋
撰稿:李祥瑋
  劉奕汶教授目前任教於清華大學電機系,畢業於美國史丹佛大學電機博士,專長是聲音語言信號處理和聽覺科學。平時教學認真、充滿熱情,相當受系上同學們的喜愛。
      談到最初的夢想,劉老師小時候便學習鋼琴,希望長大能夠成為音樂家,也對地理科目很有興趣,嚮往成為地理學家。而且記得在他小學二年級時,寫過一篇關於「我的志願」作文,那時的志願是作為一名工程師,希望可以蓋起很高的房子。
  隨著時間的成長,老師在學習的過程中,對於數學和物理科目有很大興趣也非常擅長,在高中分組時選擇了第三類組,並在大學考試時考上了所有熱門科系,包括台大醫學系、台大電機系。那麼當時是如何選擇的呢?老師表示當時科技業逢勃發展,而台大醫學系和電機系分數差距最小的一年,考上台大醫學系而考不上電機系是有可能發生的事,最後老師選擇了台大電機系就讀。之所以選擇電機系,除了學習較為靈活外,很大的原因是為了證明自己能夠創造出屬於自己人生的道路。
  雖然老師的父親是生物學家,在陽明大學教書時,老師住在當時的教學宿舍,左右鄰居都是生物科學相關領域,因為這樣很多人都希望他選擇醫學系就讀,尤其是老師的父親,但老師不希望自己被侷限在一個圈子裡面,重複走已經探索好的道路,而希望自己能夠開創屬於自己的領域。有一天有位鄰居跟他說:「劉奕汶,你不要去念電機系,因為你不適合電機系!」就因為這一段話,使得老師更加決定選擇電機系,決定證明自己是可以的。
  之後到美國史丹佛大學就讀時,老師的論文是關於訊號處理多媒體,而當時老師的教授曾說:outer hair cells with feedback,讓他感到非常好奇為什麼細胞會有回授,也決定去研究。曾經一位印度同學問他說,畢業後想做什麼,老師說想研究關於外毛細胞回授,想搞懂那究竟是怎麼一回事,而這位印度同學難以相信並問:"Who would let you do it?(這完全不是電機的領域,為何你有這樣的想法?)",也因為這段對答,激起老師的挑戰心,證明以電機的觀點觀察生物現象是可行的。

  於有夢想的人,老師給得鼓勵是首先要相信自己的直覺,相信自己的夢想,並且一定要以樂觀的態度看待,像是雲門舞集的創辦人林懷民先生,很年輕時就創辦了雲門舞集,當時台灣並沒有這類的東西,很多人覺得林懷民相當有勇氣,林懷民也表示:「對於夢想,是不敢對自己解釋清楚,因為一旦解釋清楚,往往會使人放棄」,由於現實的存在,常常會使人不敢面對自己的夢想。老師也強調,其實夢想與現實一定可以做出調整,並互相兼顧,像作家侯文詠,雖然從小對於寫作有很大的興趣,但是台大醫科畢業的他,並沒有直接出來當作家,而是先穩顧自己的經濟後,並利用時間開始寫作,朝著作家之路前進。另外一個例子是大陸作家余秋雨,他的夢想是閱讀完所有西方的經典著作,這個夢想很大,但是余秋雨藉著工作之餘閱讀,犧牲與人交談的時間,七年完成了他的夢想。因此老師認為夢想在現實考量中,一定有方式可以達成,經過現實的淬礪後,夢想才會顯得更飽滿更珍貴。最後就是要把握年輕,年輕有無限的可能,有最多的自由,再還沒有太多家庭責任和社會責任下,可以嘗試許多不同的事情,所謂「人不輕狂枉少年」,有夢想就一定要好好的追尋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